開初彰化第一寺──開化寺建築之美
開化寺 是一座面寬三開間,進深二進二廊的傳統台式寺廟建築。正門進入分別有:山門、天井、拜殿、天井、後殿以及左右耳房,受限於市街土地擁擠,屬於「街屋式廟宇」,這是清朝以來常見的廟宇型式,彰化元清觀、鹿港城隍廟也都是類似。

大門外有一對清代時期的青斗石獅迎接,門柱下的兩對門枕石又稱為「乞丐石」,作用在於穩固門柱和裝飾。古早時期每逢有祭祀,因門石枕石的高度適坐,流落街的乞丐都會坐在門枕石上,等待祭祀完後,向人乞討供品要錢以填飽肚子。

門口有二對人稱「乞丐石」的石枕圖案分別是菊花、蓮花、山茶花、石榴花。

開化寺 的屋身構造是俗稱「火庫起」的防火構造物,分為正殿、後殿、兩側耳房四個區塊,區塊獨立,並以防火磚隔間,萬一起火只要關上連接的厚材小門就能延阻火勢蔓延。寺廟正殿棟架採用木磚混合材料,拜殿、正殿均採燕尾頂屋脊、後殿採馬背頂,整座寺廟結構四平八穩,用柱緊湊,樑枋棟架構材相當紮實,各種雕繪裝飾頗為繁複。



臺灣佛寺門神常見的是四大天王,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、南方增長天王、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,各持琵琶、劍、幢、旛,可使風調兩順之意,裝扮為武將造型,並且有藍、紅、黃、綠不同膚色,另外在寺院的大雄寶殿有韋馱護法與伽藍護法。而開化寺的門神彩繪為 韋馱菩薩 和 伽藍菩薩 ,是九二一大地震修建之後才增繪的。
左邊:韋馱菩薩 右邊:伽藍菩薩
正殿的棟架為 三通五瓜 ,通樑上彩繪佛教故事,松鶴延年、竹報平安等。後殿是二通三瓜。

雀替是傳統建築的力學部件,位於梁和柱交角,有穩定直角和裝飾的功能。開化寺的正殿雀替為鰲魚,繁複卻又大氣穩重;後殿的雀替則較活潑。

樑桁上的各種繁複精緻的雕刻,見證了歷來信眾修建廟宇的虔誠用心。

看完了開化寺的細部建築之美,其實開化寺的楹柱、牌匾也都古色古香,充滿了歷史沉澱的古典韻味,看倌們想要了解的話,請留言鼓勵喔!
#開化寺 #古蹟 #寺廟建築